一、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靜脈曲張出血(內科治療)臨床路徑標準住院流程
(一)適用對象。
第一診斷為肝硬化門脈高壓食管胃靜脈曲張出血(ICD-10:(K70↑-K76↑/B65) 伴I98.3*)。
(二)診斷依據(jù)。
根據(jù)《實用內科學》(復旦大學醫(yī)學院編著,人民衛(wèi)生出版社,2005年9月第12版)、《肝硬化門靜脈高壓食管胃靜脈曲張出血的防止共識(2008杭州)》(中華醫(yī)學會消化病學分會、中華醫(yī)學會肝病學分會、中華醫(yī)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)等臨床診斷及治療指南。
1.肝硬化門脈高壓食管胃靜脈曲張診斷明確。
2.食管胃靜脈曲張出血的診斷:出血48小時內進行胃鏡檢查是診斷食管胃靜脈曲張出血唯一可靠的方法。內鏡下可見曲張靜脈活動性出血(滲血和噴血)、曲張靜脈上有“血栓頭”、雖未發(fā)現(xiàn)其他部位有出血病灶但有明顯的靜脈曲張。
3.食管胃靜脈曲張出血未控制的征象:72小時內出現(xiàn)已下表現(xiàn)之一者為繼續(xù)出血。
①6小時內輸血4個單位以上,生命體征不穩(wěn)定(收縮壓<70mmHg;心律>100次/分或心律增加>20次/分);
②間斷嘔血或便血,收縮壓降低>20mmHg或心律增加>20次/分,繼續(xù)輸血才能維持血紅蛋白含量穩(wěn)定;
③藥物或內鏡治療后新鮮嘔血,在沒有輸血的情況下,血紅蛋白含量下降30g/L以上。
4.食管胃靜脈曲張再出血的征象:出現(xiàn)已下表現(xiàn)之一者為再出血。
①出血控制后再次有活動性出血的表現(xiàn)(嘔血或便血);
②收縮壓降低>20mmHg或心律增加>20次/分;
③在沒有輸血的情況下血紅蛋白含量下降>30g/L。
5.早期再出血:出血控制后72 小時–2周內出現(xiàn)活動性出血。
6.遲發(fā)性再出血:出血控制2周后出現(xiàn)活動性出血。
(三)治療方案的選擇。
根據(jù)《實用內科學》(復旦大學醫(yī)學院編著,人民衛(wèi)生出版社,2005年9月第12版)、《肝硬化門靜脈高壓食管胃靜脈曲張出血的防止共識(2008 杭州)》(中華醫(yī)學會消化病學分會、中華醫(yī)學會肝病學分會、中華醫(yī)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)等臨床診斷及治療指南。
1.藥物治療:是食管胃靜脈曲張出血的首選治療手段。
2.氣囊壓迫止血:用于藥物治療無效的病例或作為內鏡下治療前的過渡療法,以獲得內鏡止血的時機。
3.內科治療無效,或發(fā)生早期再出血者,應考慮積極進行內鏡下治療、放射介入治療或外科手術治療。
(四)標準住院日為13–14日。
(五)進入路徑標準。
1.入院第一診斷必須符合ICD-10:(K70↑-K76↑/B65) 伴I98.3*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靜脈曲張出血疾病編碼。
2.沒有肝性腦病、肝腎綜合征、自發(fā)性腹膜炎等嚴重肝硬化并發(fā)癥。
3.早期再出血者應進入內鏡下治療、介入治療或外科治療臨床路徑;遲發(fā)再出血者可以進入本路徑。
4.當患者同時具有其他疾病診斷,但在住院期間不需要特殊處理,也不影響第一診斷的臨床路徑流程實施時,可以進入路徑。
(六)住院期間檢查項目。
1.必需的檢查項目:
(1)血常規(guī),血型及Rh因子;
(2)尿常規(guī);
(3)大便常規(guī)+潛血;
(4)肝腎功能、電解質、血糖、血脂、血氨;
(5)凝血功能檢查;
(6)感染指標篩查(乙型、丙型肝炎病毒,HIV,梅毒);
(7)甲胎蛋白;
(8)動脈血氣分析;
(9)心電圖;
(10)腹部B超(肝、膽、胰、脾、門靜脈);
(11)胃鏡檢查。
2.根據(jù)患者病情可選擇的檢查項目:
(1)自身免疫性肝病相關自身抗體(如ANA、AMA);
(2)肝纖維化指標(如Ⅳ型膠原);
(3)血清銅藍蛋白、銅氧化酶吸光度;
(4)胸片、腹部增強CT;
(5)糞寄生蟲卵(如血吸蟲)。
(七)治療方案與藥物選擇。
1.監(jiān)測生命體征、出入量,禁食水,必要時置入鼻胃管,酌情吸氧。
2.恢復血容量:迅速建立靜脈通道,糾正低血容量性休克。必要時輸血及補充血漿、血小板等。糾正電解質紊亂。血容量的恢復要謹慎,過度輸血或輸液可能導致繼續(xù)或重新出血。
3.藥物治療:
(1)生長抑素及其類似物:能顯著改善出血控制率,但病死率未獲改善。此類藥物不應與硝酸酯類藥物聯(lián)用。
(2)血管加壓素及其類似物聯(lián)用或不聯(lián)用硝酸酯類藥物:包括血管加壓素、垂體后葉素等。靜脈使用血管加壓素可明顯控制曲張靜脈出血,但病死率未獲降低,且不良反應較多(如心肌缺血、心律不齊、高血壓、腸缺血)。加用硝酸酯類藥物可改善用藥安全性及有效性。為減少不良反應。持續(xù)使用最高劑量血管加壓素的時間不應超過24小時。
(3)H2受體拮抗劑(H2RA)和質子泵抑制劑(PPI):靜脈使用H2RA和PPI能提高胃內pH值,促進血小板聚集和纖維蛋白凝塊的形成,避免血凝塊過早溶解,有利于止血和預防再出血,臨床常用。
(4)抗生素的應用:酌情可短期內應用抗菌藥物。
(5)靜脈營養(yǎng)支持:出血得到有效控制前,禁食禁水。應給予相應靜脈營養(yǎng)支持,但需要控制輸入液體總量。
(6)其他藥物:常用止血藥物、維生素K1等,可酌情使用。
4.氣囊壓迫止血:氣囊壓迫可使部分出血得到有效控制,但出血復發(fā)率高。應注意觀察并預防并發(fā)癥。進行氣囊壓迫時,應根據(jù)病情8–24小時放氣1次,拔管時機應在血止后24小時。一般先放氣觀察24小時,若無出血即可拔管。
5.病因治療:引起肝硬化的病因包括病毒性、酒精性、膽汁淤積性、自身免疫性、遺傳代謝及藥物性肝病等。出血控制后應針對病因酌情進行治療。
6.二級預防藥物:出血控制后酌情開始二級預防,可應用非選擇性β-受體阻滯劑,如普萘洛爾。并加強有關二級預防的宣教指導。
(八)出院標準。
1.出血停止,恢復少渣軟食,無再出血,一般情況較好。
2.沒有需要住院處理的并發(fā)癥和/或合并癥。
(九)變異及原因分析。
1.治療期間出現(xiàn)感染(如自發(fā)性腹膜炎)、肝性腦病、肝腎綜合征等并發(fā)癥者,進行相關的診斷和治療,轉入相應臨床路徑并適當延長住院時間。
2.合并嚴重心、肺、肝、腎等其他臟器基礎疾病及凝血功能障礙者,進入特殊人群臨床路徑。
3.藥物治療難以控制出血,低血容量休克難以有效糾正時,可進行內鏡下止血,必要時行經頸靜脈肝內門腔靜脈分流術(TIPS)或外科手術,轉入相應臨床路徑。
4.肝硬化門脈高壓食管胃靜脈曲張診斷明確,但檢查發(fā)現(xiàn)其他出血原因,如合并消化性潰瘍出血、急性出血糜爛性胃炎等,應轉入相應臨床路徑。
5.檢查發(fā)現(xiàn)合并肝癌、門靜脈栓塞(血栓/癌栓)者,應轉入相應臨床路徑。
二、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靜脈曲張出血(內科治療)臨床路徑表單
適用對象:第一診斷為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靜脈曲張出血(ICD-10:(K70↑-K76↑/B65) 伴I98.3*)
患者姓名: 性別: 年齡: 門診號: 住院號:
住院日期: 年 月 日 出院日期: 年 月 日 標準住院日:13–14日
研究表明,機體在創(chuàng)傷、感染等應激后出現(xiàn)的以分解代謝占優(yōu)勢的高代謝狀態(tài)的主要...[詳細]
機體在遭受感染、創(chuàng)傷、大出血、大手術等打擊后將發(fā)生以高代謝狀態(tài)為特征的應激...[詳細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