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2008年產科麻醉臨床指南》內容簡介
產科麻醉關系到母體和胎兒的安全,風險相對較大。作為麻醉科醫(yī)師,除了要掌握麻醉方面的專業(yè)知識和技能外,還應該掌握孕婦妊娠期的生理改變、病理產科以及麻醉方法和藥物對母體、胎兒的影響等方面的知識,積極預防,盡最大所能保障母嬰的安全。
《2008年產科麻醉臨床指南》內容預覽
一、 妊娠期生理改變
妊娠期產婦的生理發(fā)生了顯著的改變,隨著妊娠時間的推移,這些改變更加顯著,特別是高危產婦,這些生理改變會對麻醉產生影響。
(一)心血管系統(tǒng)
孕婦總循環(huán)血容量逐日增多,妊娠33周時達最高峰。此后逐漸下降,但仍比正常人顯著增多。增加的血容量中,血漿成份居多,而血細胞較少,故血液呈稀釋狀態(tài),血細胞比積減低,血粘度降低,呈生理性貧血。血容量增多加重了循環(huán)系統(tǒng)的負荷,對健康產婦尚不足以誘發(fā)心功能不全,但對有心臟疾病的產婦,易誘發(fā)心力衰竭、肺充血、急性肺水腫等各種危險并發(fā)癥。雖然血液稀釋,但由于妊娠期大多數凝血因子、纖維蛋白原明顯增多,因此,孕婦妊娠期表現為高凝狀態(tài)。妊娠期間血小板計數基本不變,但妊娠晚期血小板活性增強。高凝狀態(tài)可能導致血栓栓塞,這也是導致產婦死亡的原因之一。另外,孕婦臨產時有許多因素可增加心臟和循環(huán)的負荷。第一產程時子宮收縮可使回心血量明顯增加,心排血量可暫時增加20%左右,第二產程時孕婦屛氣動作可使腹內壓顯著升高,增加回心血量加重心臟負擔。同樣,剖宮產時孕婦循環(huán)系統(tǒng)也會發(fā)生明顯的波動。胎兒取出時,腹腔壓力驟減,大量血液聚集于腹腔,使回心血量驟減,導致血壓明顯降低;子宮收縮后大量的血液又被擠回心臟,使心臟負荷加重。
(二)呼吸系統(tǒng)
在懷孕期間,孕婦肺功能最明顯的變化是功能余氣量的變化。在妊娠期間,功能余氣量減少了 15-20%.這主要是由于子宮增大導致隔肌上抬所致。功能余氣量的減少使孕婦氧的儲存能力明顯減少。補呼氣量和余氣量減少約 20%,潮氣量增加 40%,而肺總量基本保持不變。孕婦腹式呼吸減弱,主要以胸式呼吸為主,因此,麻醉時應注意避免抑制胸式呼吸,硬膜外腔阻滯時平面不可過高。
孕婦氧耗比非妊娠婦女增高約 20%,這是因為孕婦本身代謝增加以及胎兒的緣故。儲氧能力的減少和氧耗的增加使孕婦更容易發(fā)生缺氧,因此麻醉時應保障孕婦充足的氧供。孕婦的每分鐘通氣量增高約50%,這主要是由于潮氣量的增加,呼吸頻率增快也有一定的作用。通氣量增加使動脈 PaCO2 減至約 32mmHg,但動脈血的pH值維持正常,這是由于血液中碳酸氫鹽代償性的減少所致。動脈血氧分壓輕度增高,氧合血紅蛋白離解曲線右移,這有利于氧在組織的釋放。在分娩期間,特別是第一和第二產程,由于疼痛難忍,孕婦的每分鐘通氣量和氧耗劇增,比非妊娠婦女增高約 300%,導致孕婦低 CO2 血癥(PaCO2 降至 20mmHg 或更低)pH值升高(pH 7.55)。呼吸性堿中毒可使血管收縮,影響胎兒血供。另外,在宮縮的間歇期,由于疼痛緩解,血中低PaCO2 可使孕婦呼吸減弱,可導致缺氧,對孕婦和胎兒不利。硬膜外分娩鎮(zhèn)痛可有效地消除分娩疼痛,消除過度通氣,降低氧耗,對孕婦和胎兒有利。在懷孕期間,孕婦呼吸道黏膜的毛細血管都處于充血狀態(tài),更易引起出血和水腫。因此,全麻氣管插管時操作務必要熟練、輕柔,避免反復操作,氣管導管的口徑比非妊娠婦女要小(6.5-7.0mm)。
點擊下載***《2008年產科麻醉臨床指南》
治療時主要考慮的因素:(1)復發(fā)性卵巢惡性腫瘤的定性、定位、定型及確定個體...[詳細]
正常婦女的月經周期為24-35 d,經期持續(xù)2-7 d,平均失血量為20-...[詳細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