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所在的位置:首頁 > 心血管內科醫(yī)學進展 > BMJ Open:非甾體類抗炎藥可能誘發(fā)房顫
一項荷蘭研究顯示,年齡在55歲及以上的患者使用非甾體類抗炎藥(NSAIDs)房顫風險增高。根據(jù)Bruno Stricker博士(鹿特丹Erasmus醫(yī)學中心)和同事的研究,當前使用NSAIDs持續(xù)15-30天與不用者相比,其研究期間任何時間的心律失常風險增加76%(HR 1.76, 95% CI 1.07-2.88)。在30天之前使用NSAIDs而不是當前使用時這一風險仍然較高(HR 1.84, 95% CI 1.34-2.51)。研究在線發(fā)表于《BMJ Open》。
其他一些最近的研究也發(fā)現(xiàn)非甾體類抗炎藥與房顫的相關性,盡管先前的研究僅局限于回顧性病例對照研究或數(shù)據(jù)庫的分析,研究效力有限且有潛在的混雜因素。
本研究是基于鹿特丹研究進行的,是一項前瞻性、基于人群的調查,納入了8423名生活在Ommoord地區(qū)的55歲及以上的成人,基線時根據(jù)心電圖檢查無房顫,平均年齡為69歲,59%為女性。隨訪期間,通過心電圖評估房顫,并自動跟蹤處方記錄確認NSAID的使用與否。
在平均12.9年的隨訪中,共有857例房顫(10.2%)。在調整年齡、性別和一些心血管危險因素后,當前使用NSAIDs持續(xù)15-30天以及在30天之前使用NSAIDs(當前不使用)的患者房顫風險升高。但當前使用NSAIDs超過30天的患者心律失常風險無明顯升高。
進一步調整基線時左室舒張末期容積后,當前使用NSAIDs持續(xù)15-30天的HR為3.21(95% CI 1.22-8.48);但過去曾用過NSAIDs的HR為1.47(95% CI 0.60-3.62)。
研究者寫道,上述結果支持了先前的研究,但也表明在風險發(fā)生后不久開始治療可能會隨時間延長而消失,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探索其潛在的機制??赡艿慕忉尠ǎ?strong>NSAIDs與房顫發(fā)生之間存在因果關系,這與環(huán)氧酶抑制有關;環(huán)氧酶在腎臟組織中表達,抑制環(huán)氧酶可能導致水液潴留,進而使血壓升高,外周阻力增加,并使利尿劑作用衰減,降壓效果減低。此外,超聲心動圖測量的舒張期末和收縮期末容積可能解釋上述相關性;COX抑制劑可能導致遠端腎單位血鉀排泄減少,進而引發(fā)房顫。也有可能是,非甾體類抗炎藥的使用是存在潛在炎癥性疾病的一個指征,而炎癥可能與房顫風險升高相關。
Stricker和同事指出,研究的局限性包括:這是一個小樣本研究,而且沒有非處方NSAIDs和NSAIDs使用指征的相關信息。
相關閱讀:
非甾體類抗炎藥(NSAIDs)消化道的損傷與防止
專家呼吁降低非甾體類抗炎藥的使用
近期,美國心臟學會(AHA)發(fā)布了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的相關事宜的科學聲明,...[詳細]
糖尿病與冠心病互為高危因素。當糖尿病與冠心病并存時,患者發(fā)生嚴重不良心血管...[詳細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