資訊|論壇|病例

搜索

首頁 醫(yī)學論壇 專業(yè)文章 醫(yī)學進展 簽約作者 病例中心 快問診所 愛醫(yī)培訓 醫(yī)學考試 在線題庫 醫(yī)學會議

您所在的位置:首頁 > 血液科醫(yī)學進展 > 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分類新方法

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分類新方法

2014-01-17 10:57 閱讀:4203 來源:醫(yī)脈通 作者:孫福慶 責任編輯:云霄飄逸
[導讀] 在本次ASH年會中,除了公布血液系統(tǒng)腫瘤和淋巴瘤臨床方面的最新進展外,淋巴瘤病理領域的探索也是大會關注的重點之一。中山大學腫瘤醫(yī)院病理科饒慧蘭教授結合中國的臨床實踐情況,特選取其中一項相關研究進行了簡要報道。

    在本次ASH年會中,除了公布血液系統(tǒng)腫瘤和淋巴瘤臨床方面的最新進展外,淋巴瘤病理領域的探索也是大會關注的重點之一。中山大學腫瘤醫(yī)院病理科饒慧蘭教授結合中國的臨床實踐情況,特選取其中一項相關研究進行了簡要報道。

    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(DLBCL)分為生發(fā)中心B細胞樣(GCB型)及活化B細胞樣(**型)兩種不同分子亞型。但基因表達譜分型方法并不能廣泛應用于常規(guī)診斷,且目前常用的免疫組化方法多被認為存在重復性問題。

    為避免這些分類方法的局限性,盧米妮(Ruminy)等開展了一種簡易有效的分析方法,他們構建了10個基因表達標志物來區(qū)分**型與GCB型。**型基因標志物包括IRF4、**P1、IGHM、TNFRSF13B和CCND2,GCB型則包括LMO2、MYBL1、BCL6、NEK6和TNFRSF9.

    研究者使用逆轉錄酶多重連接依賴性探針擴增技術(RT-MLPA)進行檢測,同時也檢測cMYC及BCL2基因的表達,CCND1和MS4A1基因作為內(nèi)對照。研究者首先分別在各50例患者中采用該技術進行了驗證性和***效應分析。

    在141例在法國貝克雷爾醫(yī)療中心接受化療聯(lián)合利妥昔單抗治療的患者中,研究者采用RT-MLPA法鑒定了49例GCB型和64例**型,28例未能分型。與預期結果相同,**型患者無事件生存率明顯較差(P=0.015),且OS率也有較低的趨勢(P=0.060)。

    單因素分析證實,LMO2低表達(P=0.005)、BCL6低表達(P=0.012)、IRF4高表達(P=0.008)及TNFRSF13B高表達(P=0.004)與不良預后顯著相關。同時,研究也證實MYC(+)/BCL2(+)“雙重打擊”DLBCL與不良預后顯著相關(P=0.012)。最后,研究通過提取石蠟包埋組織的RNA準確地將12例DLBCL分類,結果可以證明實驗的穩(wěn)定性。

    研究認為,RT-MLPA是一項快速、經(jīng)濟和有效的檢測方法,可以在一天內(nèi)完成,可以同時測量40個病例;且該1次檢測低于5美元;同時,RT-MLPA法并不需要特別的設備,只需要一個常規(guī)的聚合酶鏈反應(PCR)模塊和一個毛細管基因分析儀,可以檢測石蠟包埋組織,也可以在許多常規(guī)診斷實驗室間方便地傳送分析結果。

    點評


    2001年WHO淋巴瘤分類中DLBCL雖是一類***疾病,但明顯存在異質性,被認為是診斷大B細胞淋巴瘤的“垃圾桶”.2008年WHO淋巴瘤分類根據(jù)新的臨床、免疫及遺傳學研究成果,對DLBCL重新分類,首次提出DLBCL非特殊型,更新了DLBCL亞型。

    阿里扎德(Alizadeh)利用基因芯片技術將DLBCL劃分為GCB型和**型。二者致瘤機制不同,**型通過激活NFκB通路而致瘤,通常在3q、18q21-q22出現(xiàn)基因插入以及在6q21-q22出現(xiàn)基因丟失;而GCB型則缺乏NFκB通路激活證據(jù),常在12q12出現(xiàn)基因丟失。同時大量研究表明,**型預后較GCB型差,因為前者更多出現(xiàn)cMYC基因表達異?;騝MYC/BCL2“雙重打擊”.

    目前國內(nèi)通過免疫組化檢測CD10、BCL6及IRF4/MUM1三者表達情況將彌DLBCL分為GCB和非生發(fā)中心樣(non-GCB)兩個亞組,CD10+或CD10-、BCL6+和IRF4/MUM1-的病例為GCB型,其他均為non-GCB型。該結果得到多數(shù)研究證實,但也被其他一些研究質疑。

    目前通過免疫組化標記設置的亞型分組還不能應用至常規(guī)臨床實踐中,僅用于預后分析,其中最大的障礙之一就是免疫組化染色程序和結果判讀的重復性。

    近幾十年來,DLBCL的治療從CHOP方案到聯(lián)合利妥昔單抗,患者生存狀況顯著改善。目前新的靶向治療藥物如CD40單抗、CD30單抗、NFκB抑制劑等讓DLBCL患者獲益。臨床的需求需要病理醫(yī)生的診斷更準確,分型更細致。

    該研究顯示RT-MLPA法在基因水平上為DLBCL的分型提供了更好的檢測平臺,比免疫組化更可靠,信息更全面,確實是一項快速、經(jīng)濟和有效的檢測方法。當然,未來需要用更多病例及臨床數(shù)據(jù)來證實該方法分型優(yōu)于免疫組化,更接近基因圖譜分析法。


分享到:
  版權聲明:

  本站所注明來源為"愛愛醫(yī)"的文章,版權歸作者與本站共同所有,非經(jīng)授權不得轉載。

  本站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,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

  聯(lián)系zlzs@120.net,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

意見反饋 關于我們 隱私保護 版權聲明 友情鏈接 聯(lián)系我們

Copyright 2002-2025 Iiyi.Com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