資訊|論壇|病例

搜索

首頁 醫(yī)學論壇 專業(yè)文章 醫(yī)學進展 簽約作者 病例中心 快問診所 愛醫(yī)培訓 醫(yī)學考試 在線題庫 醫(yī)學會議

您所在的位置:首頁 > 專業(yè)交流 > 肺癌患者腦部寡轉移,肺部腫瘤經手術切除治療獲得長期生存

肺癌患者腦部寡轉移,肺部腫瘤經手術切除治療獲得長期生存

2024-02-27 10:59 閱讀:4025 來源:愛愛醫(yī) 作者:張建鑫 責任編輯:柳葉彎刀
[導讀] 患者,女,70歲,因“體檢發(fā)現肺部腫物20多天”于2022-05-30入院?;颊?0多天前于當地醫(yī)院體檢時,查胸部CT發(fā)現右肺上葉腫物。入院后,完善相關檢查。2022-05-31顱腦MRI示:兩側半卵圓中心多發(fā)缺血灶

病例資料

患者,女,70歲,因“體檢發(fā)現肺部腫物20多天”于2022-05-30入院。患者20多天前于當地醫(yī)院體檢時,查胸部CT發(fā)現右肺上葉腫物。入院后,完善相關檢查。2022-05-31顱腦MRI示:兩側半卵圓中心多發(fā)缺血灶。左側枕葉細小強化結節(jié),考慮轉移。2019-06-01胸部+上腹部增強CT示:右肺上葉后段占位灶,最大徑為2.7cmx2.8cm,有分葉及毛刺征,首先考慮周圍型肺癌。2022-06-10 CT引導下穿刺病理示:(右肺腫塊穿刺)腺癌?;驒z測示:EGFR Ex19缺失突變。未見ALK/ROS1突變。支氣管鏡、腫瘤標志物、全身骨顯像、心超、肺功能均未見明顯異常。

初步診斷:右肺上葉腺癌,周圍型,腦轉移,cTlcNOM1b,IIVA期(AJCC第八版,2017),EGFR Ex19缺失突變。

圖1為胸部增強CT、顱腦增強MRI:右肺上葉后段周圍型肺癌(A~C),伴左側枕葉結節(jié),考慮轉移(D~G)。

第一次MDT組討論與治療情況

討論情況

影像科:右肺上葉后段占位灶,最大徑為2.7cmx2.8cm,有分葉及毛刺征,邊界尚清晰,增強后病灶內有較明顯的不均性氣候,首先考慮周圍型肺癌;左側枕葉細小強化結節(jié),結合病史,考慮轉移的可能性大。影像分期:T1N0M1。

病理科:本例穿刺病理顯示纖維組織內有少量的條索狀、腺管狀癌組織,形態(tài)符合腺癌。

外科:目前診斷考慮為右上肺腺癌,伴腦部轉移,分期為IVA期,屬于晚期,暫無手術指征,應首先考慮全身治療。

腫瘤內科:晚期肺腺癌,無癥狀腦孤立轉移,驅動基因EGFR敏感突變,在治療的選擇上國內外指南均推薦一線使用EGFR-TKI靶向治療,一、二、三代EGFR-TKI都是I類證據推薦,但是三代奧希替尼是優(yōu)先推薦的,特別是對于腦轉移的患者。據研究,第一代/第二代EGFR-TKI的腦脊液穿透率最多為5%。相比之下,APOLLO研究的結果顯示,奧希替尼的腦脊液穿透率為31.7%。在III期FLAURA試驗中,將奧希替尼與一代靶向藥(吉非替尼、厄洛替尼)作比較用于一線治療EGFR Ex19缺失和Ex21 L858R突變的患者。對于CNS轉移的患者,奧希替尼組的中位PFS明顯延長,分別為15.2m vs 9.6m。

放療科:患者有EGFR敏感突變腦轉移肺腺癌,EGFR突變型肺癌較EGFR野生型容易出現顱內轉移,風險高3~5倍左右。因此,目前,EGFR敏感突變或ALK-EML4融合陽性被認為是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腦轉移發(fā)生風險增加的重要因素;目前雖然有腦轉移,但是暫時沒有腦轉移引起的臨床癥狀,比如頭暈、頭痛、嘔吐等,建議給予入腦濃度高的EGFR三代TKI藥物進行治療,觀察腦轉移臨床癥狀變化,治療過程中若有不良癥狀新發(fā),則盡早進行放療。GPA(the Graded Prognostic Assessment)腦轉移性腫瘤預后評估系統(tǒng)是目前最優(yōu)的評價腦轉移患者預后的預測工具。分子靶向藥物被廣泛使用后,基于分子標記的GPA系統(tǒng)(DS-GPA)也逐漸盛行。該患者的DS-GPA評分為3分,屬于預后相對較好的肺癌腦轉移患者,根據以往的回顧性試驗研究數據,其中位生存時間為26.5個月。

討論意見

經過團隊的討論,建議患者接受EGFR-TKI治療,首先選擇奧希替尼。

治療情況

患者于2022-06-19起接受奧希替尼80mg QD治療。2022-07-16復查胸部CT提示:右肺上葉后段占位灶,最大徑為1.7cmx1.4cm,有分葉及毛刺征,較前2022-06-01CT縮小。療效評價為PR。2022-12-12復查胸部CT提示:右肺上葉后段占位灶,最大徑為1.7cmx0.6cm,有分葉及毛刺征,較前2022-07-16 CT縮小。療效評價為PR。2023-03-17復查胸部CT提示:右肺上葉后段占位灶,最大徑為1.7cmx0.6cm,有分葉及毛刺征,較前2022-12-12 CT大致相仿。療效評價為PR。2023-03-17復查顱腦MRI:原左側枕葉小結節(jié)狀強化,此次不明顯,建議復查。腫瘤標志物、支氣管鏡、全身骨顯像、心超、肺功能均未見明顯異常。

圖2 右肺癌靶向治療后多次隨訪復查右肺上葉后段病灶持續(xù)縮小,左側枕葉轉移瘤基本消退。

第二次MDT討論與治療情況

討論情況

影像科:肺癌靶向治療隨訪復查,多次肺部CT均顯示作為靶病灶(非淋巴結病灶長徑>1.0cm)的右肺上葉后段肺癌病灶較前持續(xù)縮小且長徑縮?。?0%,靶病灶療效評價為持續(xù)PR。作為非靶病灶(未達到靶病灶條件)的右肺門淋巴結以及左側枕葉轉移瘤,目前已均基本消退,非靶病灶療效評價為CR。根據RECIST1.1標準,此患者的整體療效評價為PR。

外科:經過三代靶向藥物治療,患者取得了令人滿意的疾病控制效果。右上肺病灶縮小明顯,顱內病灶基本消失。在全身治療取得良好療效的情況下,可考慮加用局部治療,進一步改善患者的疾病狀況;同時,最近的復查結果提示肺部病灶相較前片未再見縮小,提示殘余部分病灶對三代靶向藥物的敏感性已不高。在這種情況下,建議對肺部病灶進行局部治療以提高疾病控制率。對于晚期患者,放療一般作為局部治療的首選。但是,該患者不同于一般的晚期患者。首先,患者初始時就處于寡轉移狀態(tài),僅有1枚腦部轉移病灶,肺部原發(fā)病灶分期為T1N0;在接受全身治療之后,不僅肺部原發(fā)病灶明顯縮小,而且腦部轉移病灶在MRI圖像上已基本消失,均提示疾病控制良好。根據一項多中心回顧性研究的結果,同時接受了肺部原發(fā)病灶切除及腦部轉移病灶切除的患者術后1年生存率為56%,2年生存率為28%,5年生存率為11%;提示預后良好的因素為肺部腫瘤直徑小、無淋巴結轉移、行完整肺葉切除、病理類型為腺癌。ACCP指南也認為在寡轉移狀態(tài)下的NSCLC合并腦轉移的患者中,對于N分期為0~1且全身無其他轉移病灶、肺部原發(fā)病灶可被徹底切除的患者,手術治療對生存期有一定的獲益。另外也有文獻提示,年齡較小、KPS評分高、除了顱內轉移外無其他部位轉移,原發(fā)病灶控制良好的腦寡轉移癌NSCLC患者,積極接受原發(fā)病灶的手術治療是有益的。該患者符合所有的預后良好因素,預計能夠從根治性肺葉切除手術中獲益。在這一情況下,考慮到患者的一般情況尚可,心肺功能可耐受,顱內病灶影像學已完全消失,肺部病灶除放療外亦可考慮采用根治性手術的方式,徹底切除右上肺葉病灶。手術方式可選擇全麻胸腔鏡下右肺上葉切除術+肺門縱隔淋巴結清掃術。

腫瘤內科:患者的奧希替尼的治療效果佳,特別是腦部孤立病灶在影像學上已經消失了。對于肺癌寡轉移的治療,局部治療很重要??紤]這例患者的特點是原發(fā)病灶小,原發(fā)疾病分期早,轉移病灶也是孤立的,目前的轉移病灶影像消失,建議原發(fā)病灶加局部治療。

放療科:對于EGFR敏感突變的晚期肺癌患者,EGFR-TKI的全身治療是最主要的,但是藥物治療總有一天會出現耐藥進展。因此,可以對TKI治療期間出現進展的患者進行局部放療,放療也可以作為EGFR-TKI治療的輔助手段。該患者目前處于后者階段,即用于TKI治療后尚未發(fā)生疾病進展但又未能獲得完全緩解。但是,目前對于TKI使用中放療何時介入的問題還沒有定論?;仡櫺栽囼灨嬖V我們,一般接受EGFR-TKI治療的患者在藥物治療3個月后退縮達到最高峰。因此,較為理想的時間節(jié)點是TKI治療后3個月。在2018年世界肺癌大會上,有一項來自我國上海胸科醫(yī)院的一項回顧性臨床研究,253例EGFR敏感突變的寡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有149例患者在接受EGFR-TKI治療的同時聯合局部鞏固治療;另外104例患者僅接受EGFR-TKI單獨治療。結果發(fā)現對EGFR敏感突變的寡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患者,在EGFR-TKI治療的基礎上聯合應用局部鞏固治療與單純EGFR-TKI治療相比,可使疾病進展或死亡風險降低43%,中位無進展生存時間分別為14個月和9個月;同時,局部鞏固治療使患者的總體死亡風險降低了44%,中位總生存時間分別為33個月和20個月;而且局部鞏固治療所帶來的生存獲益與EGFR突變亞型(EGFR Ex19缺失或Ex21 L858R突變)及轉移部位均無關。因此,該患者可考慮加用放療來控制肺部原發(fā)病灶。

討論意見

經過團隊的討論,建議患者接受局部治療。放療與手術治療均可。與患者商議之后,患者決定接受手術治療,切除肺部原發(fā)病灶。

治療情況

患者于2023-04-13行胸腔鏡下右肺上葉切除術+肺門縱隔淋巴結清掃術。右上肺癌腦轉移靶向治療后術后常規(guī)病理示:①(右上)肺結節(jié)型(瘤體直徑約為1.7cm)浸潤性腺癌(腺泡為主型,局灶貼壁及乳頭狀生長,中分化),局灶見中分化鱗狀細胞癌成分(所占比例<5%),侵及肺內支氣管軟骨,累犯大血管壁伴脈管瘤栓形成,癌周纖維組織增生、膠原化伴炎癥細胞浸潤(符合靶向治療后改變)。②(第2/4組)4只、(第7組)6只、(第10組)5只、(第11組)4只、(第12組)2只淋巴結慢性炎伴結內炭末沉著。術后診斷:右肺上葉腺癌(部分鱗癌),腦孤立轉移,ypT1bN0M1b,IVA期,EGFREx19缺失突變?;颊咝g后繼續(xù)服用奧希替尼80mgQD治療,并定期復查。2023年8月及2024年1月復查胸部CT及顱腦MR,病情穩(wěn)定,未見腫瘤進展。

總結

該病例的主要亮點在于該患者在服用三代靶向藥,肺部原發(fā)病灶及腦內寡轉移病灶均獲得了良好控制的情況下,經過MDT討論后,對肺部原發(fā)病灶進行了根治性手術切除。伴寡轉移的NSCLC患者,何時適合接受外科干預,一直是討論的熱點。目前的NCCN指南中僅提到了在經過了全身治療且疾病得到良好控制的情況下,對寡轉移病灶進行局部治療能夠使患者獲益,但未明確指出對原發(fā)病灶該如何處理。目前,針對寡轉移病灶手術切除的研究較多,而在同一情況下涉及原發(fā)病灶手術切除的文獻報道明顯更少。

腦部是NSCLC患者最常見的遠處轉移部位,約20%的患者在病程中會出現腦轉移。相對于其余部位,腦轉移的NSCLC患者的預后總體較差,因此,外科介入需要更為慎重;僅對于部分預后較好的腦轉移患者,手術切除可能使患者獲益。目前,已有的文獻均認為,若患者的肺部及區(qū)域淋巴結分期較早(T1~2N0),顱腦轉移病灶的數量少且受到藥物的良好控制,全身無其余轉移病灶,一般情況良好,那么對肺部手術進行根治性切除是合適的。該患者的分期為T1N0M1,僅有1枚腦內轉移病灶,而且在服用三代靶向藥物后,肺部原發(fā)病灶及腦內轉移病灶均得到了良好的控制。在腦轉移患者中此類患者屬于預后較好的,因此,值得進行肺部原發(fā)病灶根治性切除。

目前,有關腦部寡轉移病灶患者的肺部原發(fā)病灶處理的研究仍然不足,已有的文獻多為一些小樣本回顧性研究的結果,缺少證據等級高的研究。此病例在已有文獻的基礎上進行了探索,施行了胸腔鏡下肺葉切除術及肺門縱隔淋巴結清掃。根據隨訪結果,患者至截稿時未有疾病復發(fā),仍處于良好控制的狀態(tài),證明這一探索的階段性成功,希望能夠為將來再次面對這類患者提供經驗。但是,該患者的顱內病灶處于不可見的狀態(tài),并不意味著患者的腦內病灶得到完全緩解,而且腦內病灶未進行局部治療,仍存在耐藥、復發(fā)的風險。因此,該患者仍需密切關注腦內病灶及全身其余部位的復發(fā)情況,及時進行處理。



分享到:
  版權聲明:

  本站所注明來源為"愛愛醫(yī)"的文章,版權歸作者與本站共同所有,非經授權不得轉載。

  本站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,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

  聯系zlzs@120.net,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

意見反饋 關于我們 隱私保護 版權聲明 友情鏈接 聯系我們

Copyright 2002-2024 Iiyi.Com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