臨床成人胃癌術后空腸套疊一例
2013-02-03 18:00
閱讀:6904
來源:愛愛醫(yī)
責任編輯:鄺兆進
[導讀] 成人胃手術后腸套疊癥狀多不典型,易誤診為術后“吻合口水腫”、“粘連性腸梗阻”等,及時行輔助檢查可以明確診斷,以盡早選擇不同治療方式避免出現(xiàn)不良后果。腹部CT典型腸套疊表現(xiàn)呈“腎征”、“雙管征”或“靶征”,有時可見近端腸管積氣積液。
胃癌術后腸套疊是胃癌術后少見的并發(fā)癥,術后胃一空腸或空腸一空腸套疊病例的報道不多見?,F(xiàn)對青島大學醫(yī)學院附屬醫(yī)院黃島院區(qū)普通外科治療的2例胃癌手術后空腸一空腸套疊的病例進行報道分析。
例1男,55歲。因胃竇巨大潰瘍癌變行胃癌根治術(畢Ⅱ式胃空腸吻合),術后9d患者流質飲食后出現(xiàn)上腹脹痛不適,以左上腹為著,排氣、排糞減少,無惡心嘔吐查體:左上腹壓痛,無反跳痛,未觸及明顯腫塊,腸鳴音亢進,11次/min,考慮腸梗阻。行腹部CT 示小腸部分套疊,見圖1A。經禁食、胃腸減壓、抗感染和應用生長抑素及靜脈營養(yǎng)支持治療等保守治療,癥狀明顯緩解,可適度活動,并有少量排氣。于術后12 d,患者突然出現(xiàn)陣發(fā)性左下腹絞痛,疼痛無法忍受。查體見左下腹壓痛,伴反跳痛,腸鳴音亢進。復查腹部CT提示左下腹小腸套疊較前加重,見圖1B。疑為套疊腸管出現(xiàn)壞死,遂急行剖腹探查,術中見距離吻合口20 cm輸出拌的小腸發(fā)生套疊、擴張,直徑約5 cm,近15cm小腸套入遠端小腸;將套疊的小腸復位,發(fā)現(xiàn)套疊小腸呈銳角,且血供不良,部分腸管壞死,見圖1C。行小腸部分切除加空腸造瘺術。術后恢復好,于術后9d痊愈出院。1個月后復查,腹部無明顯陽性體征,腹部CT未見異常.見圖1D
A.術后9d,輸出拌腸系膜套人腸管,腸壁水腫,呈“假腎征”,提不輸出拌腸套疊
B.術后11 d,輸出拌腸管套疊較前明顯加重,腸壁水腫明顯,呈“靶征”
C.術中腸管粘連成銳角,套疊 明顯,管腔內未觸及明顯腫物
D.腸套疊術后1個月‘復查CT 腹部腸道通暢未見異常
圖1胃癌術后腹部CT所見和空腸套疊術中所見及腸套疊術后腹部CT復查結果
討論
成人術后腸套疊多發(fā)生于胃腸吻合術后、胃大部切除畢Ⅱ式吻合術后和Roux-en-Y吻合術后。發(fā)病絕大部分為中青年。繼1914年Bozzi報道了第1例胃一空腸吻合術后胃一空腸套疊以來,先后有多個獨立案例被報道,其中多數(shù)為胃術后胃一空腸逆行套疊,而胃術后空腸一空腸套疊罕見。
成人胃手術后腸套疊多為原發(fā)性,具體原因尚不明確。目前對胃手術后腸套疊的成因多傾向于胃大部切除、迷走神經干切斷致胃腸道蠕動紊亂的因素。 Reymond曾假定有兩種特殊情況異??芍履c套疊:(1)產生于功能性非收縮不均一的腸壁,被認為是僵硬區(qū)域或腸管直徑變化形成的無活力和有活力的界面;(2)產生于腸腔內或外誘套點。病例1術中見輸出拌近端腸管套入遠端,手法推擠復位后見近端腸管間粘連,致使腸系膜折疊成銳角,粘連處腸管血運差,腸壁水腫僵硬,蠕動消失,部分壞死,由此印證了Revmond的第1種假設。
腸套疊典型的臨床表現(xiàn)為“三聯(lián)征”,即陣發(fā)性腹痛,腹部包塊,私液血便。術后腸套疊多發(fā)生在術后剛恢復流質飲食時,目前輔助檢查應用及時,多不會出現(xiàn)腸管壞死情況,故臨床上血便少見。本組兩例均有術后腸梗阻表現(xiàn),例1未能觸及腹部包塊,但未出現(xiàn)私液血便,所以胃大部切除術后行畢Ⅱ式胃空腸吻合術后出現(xiàn)高位性腸梗阻癥狀.應考慮到本病的可能性。
成人胃手術后腸套疊癥狀多不典型,易誤診為術后“吻合口水腫”、“粘連性腸梗阻”等,及時行輔助檢查可以明確診斷,以盡早選擇不同治療方式避免出現(xiàn)不良后果。腹部CT典型腸套疊表現(xiàn)呈“腎征”、“雙管征”或“靶征”,有時可見近端腸管積氣積液。B超典型的腸套疊圖像呈“同心圓征”、“環(huán)靶征”、“套筒征”或“假腎征”。本例術后及時復查腹部CT,表現(xiàn)為腸套疊典型的“假腎征”和“靶征”,并伴輸出拌近端腸管擴張、積液,及時采取相應措施,積極治療后效果滿意。
對此病例更多的討論請進入愛愛醫(yī)論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