資訊|論壇|病例

搜索

首頁 醫(yī)學論壇 專業(yè)文章 醫(yī)學進展 簽約作者 病例中心 快問診所 愛醫(yī)培訓 醫(yī)學考試 在線題庫 醫(yī)學會議

您所在的位置:首頁 > 專業(yè)交流 > 這例胸片,為何讓多科會診醫(yī)生束手無策?

這例胸片,為何讓多科會診醫(yī)生束手無策?

2018-12-11 07:20 閱讀:4137 來源:愛愛醫(yī) 作者:孫士禮 責任編輯:點滴管
[導讀] 臨床醫(yī)生在診斷疾病時,思路要開闊,某一疾病被確診后,始終要有其它并發(fā)癥并存的概念。

難治肺空洞,引來多病種。腋下胸包塊,活檢解病情



病例介紹

患者,男,81歲。

主訴:咳嗽、咳痰2年,痰血半年,加重3月。

現病史:2年前受涼后出現發(fā)熱,具體不詳??人?,咳白痰,無鐵銹色痰及磚紅色痰,無白色泡沫樣痰。病初無咳痰帶血,無盜汗及消瘦。病后在當地給予抗感染、止咳化痰等(具體不詳)治療近1月,癥狀一度好轉。嗣后,咳嗽、咳痰時有發(fā)生,不劇,對癥治療時好時壞。1年前開始覺胸痛、胸悶伴低熱,輕度咳嗽,以夜間明顯,偶有盜汗,但消瘦不明顯。曾做肺部檢查發(fā)現肺部異影。而到市胸科醫(yī)院就診,肺CT示“雙上肺尖后段片狀密度不規(guī)則增高影,左外上胸膜增厚,肺內間質性改變較著”。診斷為“肺結核”,給予抗結核治療。半年前出現咳痰中有血絲,因無其他癥狀,繼續(xù)按結核治療觀察近1年。出院后繼續(xù)隨診。近3月來,上述癥狀漸加重,咳嗽、咳痰,痰中血含量增多,有時為血性痰。伴有胸痛、胸悶、心悸、乏力。肺CT示“左側胸廓塌陷,左上肺尖后見巨大不規(guī)則厚壁空洞,其周圍見有不規(guī)則鈣化灶,右上肺尖后段宜見有斑片狀鈣化灶,主動脈結節(jié)亦可見環(huán)形鈣化”。為求進一步診治,轉到省級醫(yī)院。近1年來體重下降2kg。

既往史:既往體健。否認高血壓、糖尿病、冠心病史,無肝炎、結核史及其傳染病密切接觸史,無慢性鼻竇炎、慢阻肺史,40年前因胃穿孔行胃大部切除術。無外傷及藥物過敏史。

個人史:生于原籍,未到外地旅游,生活衛(wèi)生習慣良好。吸煙史30余年,每天1包。不飲酒。20歲結婚,配偶健康,夫妻感情好,婚后育4子2女,均健康。

家族史:父母去世,死因不詳。家庭其他成員中無類似發(fā)作史,否認傳染病及家族性遺傳病病史。



入院查體:T37.2°C,P80bpm,R20bpm,BP100/60mmHg。老年男性,慢性病容,消瘦,神志清,精神不振。自動**,查體合作。皮膚、黏膜無黃染及出血點,右腋下胸壁有一皮下結節(jié),質硬,壓痛。淺表淋巴結未觸及腫大。胸廓不對稱,左側胸廓輕度下陷,左肺呼吸音低,右肺呼吸音粗,雙肺未聞及干濕性啰音。心音低鈍,心律不齊,心律80bpm,心尖區(qū)II/6級收縮期雜音。腹部平坦,腹壁靜脈不顯露,中上腹部可見約10cm長陳舊性手術疤痕,肝、脾肋下未觸及,肝區(qū)及雙腎區(qū)無叩痛。腸鳴音正常。雙下肢無浮腫。余(-)。

輔助檢查:血常規(guī):Hb118g/L,WBC6.49X10^9/L,N72.7%,L12.9%,PLT240X10^9/L。ESR54mm/h;K3.2mmol/L,Na 128.7mmol/L,Cl 94.3mmol/L.血肝功無異常;BUN2.27mmol/L,Scr57ummol/L;TP57g/L,ALB32g/L,GLO25g/L.A/G1.28;ECG示下壁缺血,NLBBB伴室早。痰細胞學:4次未查到癌細胞。尿、糞常規(guī)無異常。肺部CT院外檢查如上所述。

住院治療:入院后予控制感染,氨溴索化痰及對癥支持治療。同時,請影像科會診院外CT:考慮診斷:1.左上肺空洞型肺結核;2.右上肺陳舊性結核灶;3.主動脈鈣化;4.結合臨床,不排除肺結核合并肺癌可能。反復查痰找癌細胞及抗酸桿菌均(-);PPD試驗(-)。胸壁皮下結節(jié)穿刺:查到癌細胞。切除后活檢結果:轉移性腺癌 。鑒于患者已診斷為癌癥且年事已高,其家屬拒絕繼續(xù)做其他檢查,要求出院回當地治療。

出院診斷:肺結核合并肺癌;繼發(fā)遠處胸壁上轉移、抗利尿分泌不當綜合征(SIADH)。

思路分析

很多疾病在發(fā)展過程中均可形成空洞,不同疾病空洞的病因及形態(tài)各有特點。有單發(fā)空洞與多發(fā)空洞之分。單發(fā)空洞的鑒別診斷是根據病變的大小、洞壁的厚度、空洞內外緣的表現、洞內及周圍的異常形態(tài)等。肺葉、肺段實變或肺不張可合并空洞,主要為大葉性肺炎、肺膿腫、肺結核和肺癌。

1.肺結核:在成人肺結核中空洞約占40%。病變在兩肺尖后段和下葉背段較多。病變密度不均、可有鈣化灶。本例首先考慮;

2.塵肺空洞:空洞多發(fā)生在進行性塵肺融合塊的基礎上,常合并結核??斩床≡钶^大,形態(tài)不規(guī)則,洞壁以厚壁為主,厚薄不均。本例無相關病史,且動態(tài)CT觀察不符合,可資鑒別;

3.菌球型肺曲菌?。篊T表現:曲菌球呈球形,密度多均勻,境界清晰,在空洞內呈游離狀態(tài),位置可隨檢查**而變動。霉菌球與洞(腔)壁之間常留有新月形空隙,形成空氣新月征。此為寄生型肺曲菌病的特征性表現。侵襲性肺曲菌病主要發(fā)生在重癥患者晚期和免疫抑制患者(白血病、淋巴瘤、器官移植),屬機遇性肺感染。本例既往健康,且肺部CT的影像學特點與之不符,可以排除;

4.胸內結節(jié)病以呼吸道癥狀為主,表現為咳嗽、咳痰、胸悶、痰血、氣胸、胸腔積液等。肺門、縱隔淋巴結及肺實質受累最為常見約占90%以上,隨著病情的發(fā)展,可有結節(jié)性肺纖維化,部分地方出現穿空,人們稱為空洞性肺結核。如繼續(xù)發(fā)展的情況下即稱為 (蜂窩肺)廣發(fā)性或特發(fā)性肺纖維化。組織活檢可確診,Kveim試驗陽性反應、血行血管緊張素轉換酶(SACE)活性升高有助于診斷。本例肺部CT未見肺門淋巴結腫大,似可排除;

5.韋氏肉芽腫:以呼吸道壞死性肉芽腫、全身性廣泛壞死性血管炎、腎小球腎炎為特征的系統(tǒng)性自身免疫病,病灶為肺內多發(fā)結節(jié),有肉芽腫和炎癥構成。較大的結節(jié)內發(fā)生空洞,多在2cm以上的病灶發(fā)生。本例無鼻竇炎史和腎損害表現,暫不考慮;

6.淋巴瘤是原發(fā)于淋巴結或淋巴組織的惡性腫瘤,臨床以無痛性,進行性淋巴結腫大為主要表現。本病可發(fā)生于任何年齡,但發(fā)病年齡高峰在31—40歲,原發(fā)于肺部者空洞發(fā)生于結節(jié)及腫塊型淋巴瘤。病變?yōu)槎喟l(fā)性,大小不一,為薄壁或厚壁空洞。常有全身無力,消瘦,食欲不振,盜汗及不規(guī)則發(fā)熱,少數HD可有周期性發(fā)熱。本例與之不符,似可排除;

7.慢性肺炎合并的肺膿腫:慢性肺炎可呈肺葉或肺段實變影,可合并肺體積縮小。一般為單發(fā)空洞,可合并支氣管擴張。多有感染中毒癥狀,可資鑒別;

8.周圍型支氣管肺癌:周圍型支氣管肺癌的空洞發(fā)生率為2-16%,其中:鱗癌占80%,腺癌和大細胞癌占20%,基本征象主要有分葉征、毛刺征、空泡征、支氣管充氣征、胸凹陷征、血管集束征及空洞、鈣化等。常為厚壁偏心性空洞,內壁凹凸不平,可見壁結節(jié)并遠離肺門側。血清肺癌標志物測定:癌胚抗原(cea)非小細胞肺癌常增高,神經元特異性烯醇化酶(nse)增高則多見于小細胞肺癌, 有助于腫瘤組織類型的鑒別。經纖維支氣管鏡行肺活檢、經胸壁肺活檢,必要時做剖胸活檢,直接鉗取組織進行診斷。本例為高齡患者,腫瘤高發(fā)人群,不能排除,了解胸壁病灶有較高的診斷價值。

9.肺部孤立性轉移性癌 肺部孤立性轉移癌很難與原發(fā)性周圍型肺癌相區(qū)別。鑒別診斷主要依靠詳細病史和原發(fā)癌腫的癥狀和體征。肺轉移性癌一般較少呈現呼吸道癥狀和痰血,痰細胞學檢查不易找到癌細胞。本例有待臨床觀察排除。

討論

肺結核并發(fā)肺癌較少,臨床病例不足1%,尸檢病例約2%左右,但是肺結核病人發(fā)生肺癌率較健康人群發(fā)生肺癌高7%~30%;而肺癌并發(fā)肺結核較多,臨床病例約10%~15%,尸檢病例則高達30%左右,肺癌病人發(fā)生活動性肺結核率較健康人群高約25%左右,不少文獻資料說明,肺結核并發(fā)肺癌與肺癌并發(fā)肺結核,都呈現逐年增多趨勢,值得大家警惕和重視。據文獻報道,肺結核與肺癌并存的患者中,男性占89. 8%,50歲以上者占84. 6%,說明兩病并存男性明顯多于女性,年齡以50歲以上為最多。發(fā)病部位以同側同一肺葉多見,對側肺不同肺葉少見。肺癌與肺結核并存常見的病理類型是鱗癌,未分化癌,腺癌,支氣管肺泡癌等,鱗癌居多,小細胞肺癌少見。

肺結核與肺癌并存的臨床及X線表現錯綜復雜,早期診斷相當困難。只有依靠病史、臨床表現、X線所見、實驗室檢查和特殊檢查綜合分析,才能提高診斷的準確性。臨床醫(yī)生在診斷疾病時,思路要開闊,確診為肺結核后,始終要有肺結核、肺癌并存這個概念,患者為高齡男性,病史已達2年,從臨床進程看,本例可能為結核空洞惡變所致。對于結核病遷延不愈的高齡患者若出現胸痛、消瘦、咯血癥狀明顯者,應想到合并肺癌的可能。經過各種檢查仍不能確診的病人,觀察時間最好不要超過1個月,必要時開胸肺活檢。本例胸部皮下結節(jié)在右腋下,部位較隱匿。如果發(fā)現不了,勢必造成診斷困難,今后應引起注意。

參考文獻

[1]周曉娟.肺癌并發(fā)肺結核的臨床分析.世界最新醫(yī)學信息文摘,2016,16(76):55-56

[2]馬麗影,金琴喜 肺結核合并肺癌218例臨床分析.中國社區(qū)醫(yī)師, 2007 ,23 (9) :23

分享到:
  版權聲明:

  本站所注明來源為"愛愛醫(yī)"的文章,版權歸作者與本站共同所有,非經授權不得轉載。

  本站所有轉載文章系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且明確注明來源和作者,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

  聯(lián)系zlzs@120.net,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

意見反饋 關于我們 隱私保護 版權聲明 友情鏈接 聯(lián)系我們

Copyright 2002-2024 Iiyi.Com All Rights Reserved